菜单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会新闻 > 正文
农业设施装备学术交流会在南京成功举办
时间:2022-12-08 浏览:0
  为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推动农业设施装备高质量发展,11月3日,江苏省冷链学会与江苏省农科院和江苏省农学会联合举办的农业设施装备学术交流会在南京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院士、专家们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相聚“云端”,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农业设施装备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江苏省农科院院长、党委书记易中懿,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学科群主任李保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机装备处处长张耀春,江苏省冷链行业协会筹备组副组长朱玉奎,江苏省农科院农业设施与装备研究所所长夏礼如,江苏省现代农业装备科技示范中心副主任孔华祥,江苏省冷链学会副理事长张宝怀等人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出席了会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江苏省农科院院长、党委书记易中懿认为,建设农业强国,技术装备必定要强。他表示,未来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装备智能化和生产智慧化,因此,要发展智慧农业和装备农业,全面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努力实现设施农业的智力替代和体力替代。“体系化打造学术论坛是江苏省农科院推动相关领域创新团队特别是团队负责人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找准需求的重要载体,本次论坛的举办,为全面提升江苏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和提升设施农业数智化创新能力,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建议、有益经验和成熟模式。”易中懿说。
 

江苏省农科院院长、党委书记易中懿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教授作主旨报告。他认为,发达国家设施园艺发展技术和经验可借鉴,但不可照搬,应该支持适合中国环境和资源的设施园艺发展。他表示,目前国内的植物工厂、连栋玻璃温室和节能日光温室都需要经过改造才能成为我国设施园艺主体,植物工厂、连栋玻璃温室必须利用清洁能源或电厂余热、大幅度降低成本,节能日光温室必须改造结构,保持节能和低成本。李天来还分享了在设施园艺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尤其是他突破了北纬42度地区冬季基本上不加温生产喜温性果菜并获得高产的难关,制定出规范化配套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于生产,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学科群主任李保明介绍了畜禽养殖工程技术发展现状、问题,并进行了思考。他表示,随着畜牧业转型升级,对设施装备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大幅提高工装设备、加工工艺和加工精度。基于2012年出台的动物福利法,我国该如何发展畜禽养殖技术。对此,其团队自主研发出适应鸡行为需要的中国式蛋鸡立体散养系统,应用该系统后,94周龄鸡平均产蛋464枚/只,比笼养多13枚/只。
 
  “我省‘十四五’农机化发展路线怎么走?”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机装备处处长张耀春从实施农机化“两大行动”、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机械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生态型犁耕深翻、现代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等6个方面作了具体介绍。其中,农机化“两大行动”为核心内容,包括省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行动和省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行动,重点在设施农业、果菜茶、渔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等5个特色农业机械化方面发力,推动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教授
 
  本次学术交流会分别开设了设施农业和智能装备分会场,专家们分别围绕农田绿色低碳、设施农业技术创新、设施果蔬智能化生产、现代智能收获装备、智能农机装备、基于AI的杂草智能防除技术等方面开展学术研讨和成果分享。江苏省农科院农用新材料创新团队的徐磊分享了其团队研发的秸塑复合生物降解地膜以及相应配套装备和技术,应用该技术成果可使甘薯产量增加9.7%,商品薯率提高11.8%;与传统非降解地膜相比最高可减少25%碳排放量。上海交通大学机电控制研究所所长刘成良分享了正在研究的智能农机装备系统。这套系统类似于一个智能农业机器人,有“眼”“脑”“手”“脚”,分别对应智能感知、决策控制、灵巧执行和自主移动。同时,他认为,现阶段以“北斗导航+微波雷达+车载工控机”为主的农机无人驾驶方案存在着成本高、系统复杂、可靠性差等不足,未来农机无人驾驶方案应为“GPS/北斗导航+视觉/激光雷达+控制器+AI芯片”,具有AI算力强、集成度高、性价比高等优势。
 
 
冷链装备进入农业设施装备序列

  此次交流会,冷链装备与设施作为一项重要的成果展示受到了与会专家和领导的关注。江苏省冷链学会作为主办单位之一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冷链装备的研发制造和冷链产业的发展。如何将农产品产前产中装备补贴完善以及推动农产品产后保鲜装备在市场上的补白也是学会专家学者们关心的主题。推动冷链装备进入农产品设施装备序列,推动冷链装备进入国家农机补贴目录学会一直在行动。